手工线面,意犹未尽的莆田味道-世界最新
来源: 海峡卫视
2023-05-02 17:12:16

“南风日日纵篙撑,时喜北风将我行。

汤饼一杯银线乱,蒌蒿数筋玉簪横。”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——黄庭坚《过土山寨》

来猜猜看,黄庭坚这首诗描写的是哪种美食?

答案就是——线面

一提及面食,总觉得话语权被北方掌控,但如果要聊线面,北方人大概只能退出群聊了。

因为从地理分布上来说,这是一种仅流行于我国福建、广东等地的特色面食。

而在莆田,手工线面更是有着特殊的地位。早在宋代,线面就已融入莆田人的文化生活,大小喜事中,深受莆田人民的青睐。

今天,“渔港寻访者”侃哥就要走进莆田的汀港村,一探手工线面的制作流程,打卡独具风味的线面美食。

汀港村,位于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大蚶山北麓,兴化湾南岸,其三面环山,一面靠海,东靠滨海大道,西临后海,是一个依山傍海的沿海小渔村。

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汀港村多姿多彩的自然风貌,孕育了汀港村山海交融的特色人文。这里海天一色,漫长的海岸线犹如一条卧龙镇守海疆;这里山峰俊秀,山上的嶙峋怪石形态各异,令人浮想联翩;这里人文荟萃,一座乡村民俗馆汇聚了汀港村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。

当然,还有那一碗融合了山海,穿越了时光的线面。

相传,宋元时期南迁至此的中原人带来了手工挂面的制作工艺,经过古时劳动人民智慧的改造,借助南方空气湿润度高更利于面筋延展这一特点,将粗面条反复拉伸,最终达成“细如丝、长如线”的状态,一下锅,原本一两的面条便瞬间被煮出了四五两的炸锅感,让有限的面粉发挥到了极致。

从描述中就能看出,线面的制作方法十分繁琐细致,而汀港手工线面制作更是要经过近十道工序。一般选用质量好的小麦,经水磨碾成精白的面粉,在提前一天的凌晨2点起床和面几十斤,把面粉放在面缸醒面后将面团切成大条面团,再用手搓成细面条,把约筷子粗的面条一层层绕在两根竹竿上,再放在面架上醒至第二天。

这其中,最辛苦的莫过于将筷子粗细的面条再次抻拉并缠到面杆上的过程。

这个步骤要完全依靠人力实现,制面师傅需站桩般似的立在两根竹棍间,从面盆里取出盘绕的面条端头,快速地牵扯并绕到竹棍上,期间不仅需要注意面条的粗细均匀,还要注意不能让面条互相粘连,熟练的制面师傅,手部动作可以像穿花绕蝶般流畅,宛如武林高手。

虽然这个过程好看,但缠绕完两根竹竿,也仅仅只能做出四个左右的线面团,可以想见这项工作的辛苦。本期《渔港走透透》,侃哥也亲身上阵,体验了一把缠线面的辛劳,没做几下,侃哥的面上就露出了”痛苦面具”,感慨道:“粒粒皆辛苦”。

一碗手工线面饱含制作者的心意,而发展到如今,手工线面在莆田更是早已成为一种民间吉祥文化的象征,

送君千里,临行一碗线面,寓意一路平安;十年寒窗,考前一碗线面,寓意功成名就;洞房花烛,一碗线面,寓意百年好合;生日寿庆,一碗线面,寓意健康长寿;漂洋过海,旅居海外,一碗线面,满怀思乡……

在年岁交替时,莆田的家家户户更是要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线面,面上覆紫菜、花生、荷兰豆、蛋皮等食材,融山海之精华,整碗线面鲜活饱满,寓意一年一岁的丰富,更有“食面了添一岁”的良言俗语。

那么,在莆田·汀港,侃哥还发现了哪些手工线面做出的美食?又是什么样的独特民俗文化让他惊叹连连?

东南卫视5月2日18:05

海峡卫视5月7日22:45

每周二晚18:05,东南卫视“海洋季风”通栏节目带,15分钟美食纪录片《渔港走透透》, “渔港寻访者”侃哥带你寻鲜于福建新、旧渔港,打捞美味的同时收获历史传奇、感知当下活力、展望未来新篇。

编辑 | 翁翔

主编 | 张素桂

监制 | 蔡加珍

关键词:

下一篇: 环球关注:“五一”最热十大景区出炉!有你去的地方吗?
上一篇: 最后一页

相关阅读